南粤地质灾害防治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及自然资源部气候变化驱动下华南滑坡风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1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州同期召开
2024年12月20日-21日,主题为“强降雨群发性地质灾害防御”的南粤地质灾害防治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协会主办,邀请到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有关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双控”试点地区相关部门,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单位(企业)共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交流。北京江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云智能”)作为协会的会员单位,受邀参会。
研讨会会场
江云智能携北斗系列新产品参会
研讨会开幕式上,洪伟东(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表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并对此次会议向各方提出期望。汪民(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在致辞中强调,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全国多地地质灾害整体呈多发、易发、频发严峻态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创新与发展,全面提升广东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尤为重要和迫切。
为期2天的研讨会,技术成果丰硕、内容丰富。首先由殷跃平院士带来题为《极端气候变化下浅表层流滑灾害与早期预警研究》的主旨报告,深入分析了极端气候对浅表层流滑灾害的影响,并在报告中强调专业监测对泥石流灾害预警的重要性。
殷跃平院士主旨报告——极端气候变化下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随后,许强教授、周翠英教授、陈红旗教授,以及来自成都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广西和湖南省相关代表以及省内11个单位代表,围绕南粤生态地灾机理、极端降雨灾害的防御技术、地灾自动化监测关键技术、低空与AI技术等不同的研究方向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基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显著进展和关键成果。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打造了有影响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交流平台,强化了南粤地区防灾减灾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前沿深度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广东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
同期,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推荐、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牵头、南方科技大学和北京江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广东首个滑坡风险野外科学观测站——“气候变化驱动下华南滑坡风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第1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也在广州召开。会议由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野外站站长郑志文主持,邀请到陈晓非院士、侯金武会长、张作辰教授、李铁锋教授、陈红旗教授等多位业内专家,魏云(江云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成湘伟(江云智能湖南分公司总经理)作为共建单位代表列席参会。
野外站第1次学术委员会会场
会上,陈晓非院士(南方科技大学)介绍学术委员会专家名单,并宣布学术委员会成立,张伟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介绍野外观测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2024年野外站建设情况和2025年建设方案,陈克杰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介绍野外观测站学术委员会工作细则,最后,专家组基于汇报内容进行论证并对2025年建设方案给出建议、意见。
野外站以梅州丰顺主站为中心,以清远连州、广州黄埔、河源龙川、茂名信宜4个站点为辅助,集“产学研用”“科普教育”于一体,探索解决亚热带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山地丘陵生态地质环境灾变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问题。它的建设填补了广东省地质灾害领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空白,是推进地质灾害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的有力举措,对支撑新时期生态地质环境安全保障与科技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是推进野外站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在野外站发展战略制定、研究方向把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江云智能作为共建单位,定将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组织与指导下,与南方科技大学一同聚焦滑坡灾害安全监测领域科技创新需求,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野外科学观测、监测与综合研究水平,实现观测研究一整体、创新应用同促进,力求为广东省开展地质灾害与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研究提供科技支撑。